編者按:老照片的故事,你還記得嗎?正值企業創立65周年,集團公司于今年4月發起了“墨彩頌華章 光影映輝煌”老照片征集活動。那些無法重現的歷史,都被一張張老照片珍藏著,那是記憶的延續、時光的定格、發展的見證。集團公司推出“65載光影紀”專欄,帶你走進老照片里的故事,傳承路建精神、見證日新月異、汲取奮進力量。
故事講述人:梁壽雄——設備分公司維修工、高級技師
梁大明(左)與東方紅-75推土機合影
這張照片已泛黃模糊,但背后的故事,梁壽雄還記憶猶新。照片里是廣西公路管理局筑路機械隊(集團公司的最早前身)兩位機械操作人員和東方紅75型推土機的合影。其中左邊坐著的正是梁壽雄的父親梁大明。
“1965年,父親加入了廣西公路管理局筑路機械隊,作為一名推土機操作員,參與到0539國防公路建設中。”梁壽雄說道,“這張照片就是那個時候拍攝的。”
廣西地處邊疆,20世紀50—80年代長期處于戰備狀態。廣西公路管理局筑路機械隊肩負著建設國防戰備公路建設的使命,于大山間鑿路、于險灘中筑橋,0539國防公路的建設條件尤為艱苦。由于峰岳連綿、崎道峻險,當時物資器材和生活用品只能靠人工挑運,費時一兩天僅能挑回兩包炸藥或幾桶機油。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筑路人翻山路、踏荊棘,將汗水和心血凝結于腳下,叫大山低下了頭、讓河水讓開了路,換來了峭壁變通途。
“在此之前,我的父親還參與了南寧邕江大橋的建設。”邕江大橋是南寧的時代標志,也是當時第一座溝通南寧市南北岸的公路橋,大橋的通車結束了南寧人過江要靠舟楫和渡輪的歷史。說起這段往事,梁壽雄打開了話匣子。
邕江大橋通車前夕橋景
邕江寬約414米,大橋建成之前,想要過江只能排著長隊,依靠舟楫或者輪船擺渡。在兩岸群眾的熱切期盼下,1960年1月,邕江大橋全面動工,梁大明等一眾懷揣熱血、追逐著交通夢想的青年毅然投身其中。當時的機械水平不高,建設者們手握十字鎬、鋤頭、鐵鏟便敢開挖橋臺;施工設備不夠,那就拿上簸箕、扁擔,靠肩挑人扛。大橋修建高峰時段達1700多人同時作業,全橋勞動力近60萬工日。
“在邕江大橋建設期間,父親漸漸愛上了與機械打交道。當時,先進的施工機械設備是非常稀缺的,而能熟練操作這些機械的人員更是‘緊俏貨’,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說話間,梁壽雄拿出父親的工作筆記本,指著上面那句“獎給梁大明同志紀念”的字樣說道,臉上盡是自豪。
梁大明的工作筆記
筆記本封面已經脫皮,本子邊緣也已經磨損,紙張上盡是翻閱的痕跡。梁大明在其中詳細記錄了設備工作小時、產量、用油、保養、領料等情況,也記錄著他在生活中抒發的感情。梁壽雄回憶道:“在機械設備操作與維修保養方面,我父親其實是‘半路出家’,習慣了拿鋤頭鏟子干活,剛開始接觸機械時也是手忙腳亂,但他始終保持著高漲的學習熱情,緊跟著老師傅后面孜孜不倦地求教。”
“雖然父親已經離我遠去,但我清楚記得他的相貌。”梁壽雄語氣有些感傷,“小時候,我父親在工地很少能回家。這種身不由己,我們筑路人都習慣了。”
年輕時的梁大明
筑路人肩負交通強國的時代使命,與家人聚少離多確是身不由己。他們是平凡的,但卻也是偉大的。這種偉大不在于他們參與了多少重要的工程建設,不在于他們的技術操作能力,也不在于他們獲得的一沓沓榮譽證書,而在于他們甘于奉獻的赤子之心和直面艱難險阻的勇氣。這份精神,是一面旗幟,更是一種動力,值得我們傳承與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