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中大地秀美的紅水河畔,碧波蕩漾,風光旖旎。近日,集團公司承建的正龍紅水河特大橋實現拱肋合龍,宛如“紅色巨龍”跨越紅水河。而拱肋吊裝這場“高空走鋼絲”的“幕后導演”,是一支主要由90后碩士研究生組成的技術團隊——正龍團隊,他們主動作為、團結協作、接續奮斗,展現出一組閃耀的青春群像。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合龍 周巖松/攝
正龍團隊成員在現場討論吊裝施工方案 周巖松/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是武宣—來賓—合山—忻城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也是集團公司在建最大跨徑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橋梁全長1404米,主橋長316米,采用無支架“纜索吊裝+斜拉扣掛”施工工藝進行主橋施工,纜索吊裝系統主塔采用“主扣合一”式H型鋼塔架。
新型H型鋼塔架 周維新/攝
從“零”啟航,技術攻堅“各顯神通”
“這是我第一次經歷拱橋施工,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正龍團隊成員鐘孟君說。針對特大橋拱座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的溫控監測,鐘孟君模擬相關案例開展深入研究,提前對混凝土溫控技術可行性與反饋數據準確性進行分析驗算,和團隊成員開展“頭腦風暴”,最終決定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控和應變檢測新技術——基于布里淵頻移的光纖測溫技術。該技術系國內首次應用在大體積混凝土,實現對拱座大體積混凝土線性測溫,節省布設工期超30天,節約成本約60萬元,有效降低拱座開裂風險,為特大橋主橋施工夯實質量基礎。
布里淵光纖維時域儀溫控技術 周巖松/攝
鐘孟君通過纜索吊裝系統監控相關數據 覃芳/攝
盧福洲是正龍團隊中“年紀最大”的90后,沉穩細心的他主要負責纜索吊裝系統主塔設計、布局、受力數據分析和技術方案撰寫工作。烈日當空,他深入施工現場考察了解實際情況,夜幕降臨,他馬不停蹄總結驗算現場考察數據內容,用現場數據完善技術方案,先后與團隊成員編制完成《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格子梁、吊桿安裝專項施工方案》等10項Ⅰ級方案,為穩步推進正龍紅水河特大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盧福洲編制技術方案 周巖松/攝
由于所學專業不對口,2021屆員工韋昱呈與這座“紅水河上的大家伙”初次相遇頗為緊張,但這并沒有澆滅他的工作熱情。在不斷挑燈夜戰惡補拱橋理論知識后,韋昱呈意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主動請纓到施工現場進行技術管理。數不清有多少次起早貪黑,也數不清來回爬了多少次高聳的塔架……現在的他在現場管理上已經游刃有余,先后指導完成了新型H型鋼塔架拼裝、纜索吊裝系統布設、拱肋加工涂裝及主橋吊裝施工推進,真正成長為助力正龍紅水河特大橋騰飛的“中堅力量”。
韋昱呈講解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技術亮點
凝聚合力,技術突破“無懈可擊”
“眾人拾薪火焰高”,正龍團隊發揮“局部出力、全體發力、形成合力”的團隊優勢,以鐵肩勇擔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技術創新大任。在纜索吊裝系統主塔施工中,團隊成員分工協作,通過建立有限元整體及細部模型,分析塔架在各工況下的荷載響應,不斷優化塔架施工工藝。同時團隊根據實際理論,創新采用受力更明確、材質更環保的新型H型鋼,較傳統塔架而言,減少了近320噸鋼材料加工,節省資金超160萬元,切實踐行綠色環保施工理念。
正龍團隊討論施工方案
正龍團隊針對拱肋存放場地受限等問題,創新發明拱肋存放支架,并通過龜背多模式轉運平車進行拱肋運輸存放。“該方法實現拱肋移動及存放便捷化,有效降低軌道及龍門吊使用頻次,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了場地和設備租用成本。”項目總工程師高強說道。截至目前,正龍團隊依托科技創新平臺“廣西路建·新匠坊”,已完成科研課題立項12項,完成核心論文撰寫1篇、工法編制2項,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在申報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
拱肋存放支架 羅森海/攝
灌注“新”力,正龍團隊“行穩致遠”
就在正龍紅水河特大橋即將邁入主橋吊裝的關鍵階段,正龍團隊迎來了“新鮮血液”,2022屆新員工賓仁樂、羅森海作為盧福洲和韋昱呈的徒弟,他們的加入壯大了正龍團隊的科創力量。頗為驚喜的是,兩位徒弟在性格上和導師有著特別的相似,“賓仁樂的沉穩讓他在方案編制和圖紙設計中得心應手。”盧福洲評價徒弟說。而作為初入職場的新員工,羅森海的主動擔當和敢學敢問讓他在現場管理中初得成效,“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一年前的自己,但他具有更大的成長潛力。”韋昱呈看到羅森海現場忙碌的身影感慨道。
盧福洲與賓仁樂在吊裝指揮中心遠程監控吊裝情況 周巖松/攝
每一次拱肋吊裝都要歷經將近一天時間,但任何時候都能看見盧福洲與賓仁樂在吊裝指揮中心盯控拱肋吊裝關鍵技術環節,實時把握纜索吊機荷載數據反饋,并及時同現場施工員匯報相關情況,為拱肋順利吊裝就位提供有力技術保障。“小羅,觀察一下紅藍點跑車、下掛的運轉情況”,曾經也是徒弟的韋昱呈深知科研不是在辦公室紙上談兵搞出來的,而是在現場每一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突破而來的,比起口傳心授,并肩作戰更能讓徒弟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最大效益的進步。在“新人”和“新導師”的齊心協力之下,正龍團隊在技術攻堅的路上行穩致遠。
韋昱呈與徒弟羅森海在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施工現場觀察吊裝情況 周巖松/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第28節拱肋吊裝 周巖松/攝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龍團隊扎根基層一線,從基層土壤中汲取養分,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培養扎實的技術理論、開拓多元的技術思維、牢固過硬的技術本領。對他們而言,青春最美好的樣子,就是用智慧和團隊力量筑造起科技虹橋,就是能在八桂大地上書寫出強國一代的青春華章。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 周巖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