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渡,長虹臥波。11月24日,集團公司承建的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順利合龍,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合龍 周巖松/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參建人員合影 周巖松/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是武忻2-1分部重點控制性工程,也是集團公司在建最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正龍紅水河特大橋全長1404米,主跨為316米,主橋共設計28個拱肋節段,最大吊重110噸,拱肋總重量2768.8噸,采用無支架“纜索吊裝+斜拉扣掛”工藝施工。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第28節拱肋吊裝 周巖松/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為鋼管混凝土桁架式結構,拱肋弦管由鋼板卷制而成,由宏嘉公司加工制作。針對拱肋存放區空間受限問題,項目創新發明拱肋存放支架,并通過龜背多模式轉運平車進行拱肋運輸存放,極大程度減少軌道和龍門吊使用,節約施工成本。
龜背多模式轉運平車轉運拱肋 盧福洲/攝
為了讓28個堪稱龐然大物的拱肋節段在空中順利完成組裝,項目在紅水河百米高空之上“走鋼絲”。項目在吊裝過程中嚴格把控“移、翻、吊、就”等關鍵環節,創新采取智能化纜索起重機、索力實時監控、鷹眼監控系統、測量機器人等先進技術輔助全橋28個拱肋節段及14個橫撐節段的吊裝,其中通過智能化起重機調整拱肋的空間姿態,有效避開扣索鋼絞線的影響,實現拱肋安全、快速、高精度吊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第28節拱肋起吊 周巖松/攝
項目管理人員現場盯控拱肋吊裝情況 周巖松/攝
每一節拱肋吊裝就位后,需要使用法蘭螺栓固定節段,并同步張拉扣索、側向纜風繩調整拱肋標高位置,經現場測量無誤后,便開始長達3小時的焊接施工,最終精準就位,拱肋標高、管口誤差控制在毫米級,實現高品質吊裝,為下一步拱肋管內自密實混凝土澆筑、吊桿安裝及格子梁吊裝打下堅實基礎。
焊接作業人員在焊接拱肋管口接頭 覃芳/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外觀精美、質量精湛 周巖松/攝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纜索吊裝系統主塔創新采用集團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主扣合一”式新型H型鋼塔架,武宣岸設計總高120.4米,忻城岸設計總高124.4米,用鋼量總計1920噸。相對于傳統鋼塔架而言,H型鋼塔架改變了以往纜索吊裝塔架采用萬能桿件、鋼管桿件進行組裝的方案,取而代之采用工字鋼、槽鋼和角鋼等桿件進行組裝連接,在提升塔架牢固性的同時減少塔架零部件加工用鋼量、降低塔架整體成本,具有加工工效快、成本低、受力明確、運輸儲存和安裝便捷等優點,共節省鋼材料近320噸,節約成本超160多萬元。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新型H型鋼塔架 周維新/攝
針對特大橋拱座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的溫控監測,項目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控和應變檢測新技術——基于布里淵頻移的光纖測溫技術,這在國內是首次應用。較傳統測溫應變技術而言,測溫可精確到0.1攝氏度、應變可達到5個微應變,實現對拱座大體積混凝土線性測溫,有效降低拱座開裂風險,為正龍紅水河特大橋主橋施工夯實質量基礎,還節省了布設工期超30天,節約成本約60萬元。
布里淵光纖維時域儀溫控技術 鐘孟君/攝
項目依托“廣西路建·新匠坊”對正龍紅水河特大橋主體結構和附屬結構進行分析研究,創新提出管內C60自密實混凝土防脫空機理研究、H型鋼塔架力學分析研究和BIM+“元宇宙”信息化技術等關鍵技術,為正龍紅水河特大橋高質量建設提供強勁的技術動力。截至目前,武忻2-1分部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在申報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完成工法編制2項、QC成果2項、完成核心論文1篇。
“廣西路建·新匠坊” 周維新/攝
征程萬里風正勁,奮楫揚帆再出發。截至目前,武忻2標主線路基完成率為93%,橋梁下構完成率為91%,預制梁完成率為69%;隧道洞身開挖完成率為56%。接下來,項目將乘勝追擊,進一步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成果轉化為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全面掀起旱季施工大熱潮。
正龍紅水河特大橋拱肋順利合龍 周巖松/攝